高新區建設文化強區“十二五”規劃
高新區建設文化強區“十二五”規劃
我區現有人口約十萬人,有23個行政村(居)委會,157條自然村。群眾文化基礎較好,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文化設施比較完善,文體活動開展更加廣泛,民間文化也豐富多彩,特別是近幾年,在全區人民的努力下,我區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厚,文化體育事業呈現可喜的勢頭,而且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我區文化的硬件設施還是比較薄弱,文化產業增加值不高,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事業同發達地區還有一定的差距。為此,陽江高新區黨委和管委會高度重視,把文化工作列入黨委和管委會的重要議事日程。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和落實省市文化工作會議精神,努力推進我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不斷豐富和提升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群眾的文化需要,推動我區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陽江高新區建設文化強區“十二五”規劃。
一、指導思想
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繁榮富裕、文明和諧、幸福的高新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文化塑造民眾精神,提高產業層次,提高群眾生活質量,塑造培育企業文化,努力把陽江高新區建設成為文化事業發達、文化產業強勁、文化設施完善、文化綜合實力堅挺的文化強區。
二、基本原則
堅持文化體育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和體育權益,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體育發展成果。
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深化文化體育體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體育產業,不斷增強文化體育實力和競爭力。
堅持城鄉文化體育協調發展,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加大農村文化和體育的發展投入,形成以城帶鄉,共同發展的格局。
三、主要目標
(一)文化體育事業全面繁榮。文化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文化體育競爭力顯著增強,城鄉居民文化生活質量和文明素質不斷提高,高新區形象和區的文化品位顯著提升。
(二)公共文化體育基礎設施更加健全完善。全面加強公共文化體育服務設施建設,初步形成覆蓋全區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
(三)文化體育生活全面豐富。積極開展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全面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人民體質持續增強。
(四)文化產業快速增長。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逐漸增長,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加強文化管理。大力引進文化人才、提高文化素質,壯大文化隊伍。
四、主要任務
(一)加強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水平。
加大投入,加快基礎建設步伐,實施文化設施全覆蓋工程,實現我區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的面積超過科學發展觀考核的指標。
1、做好區級場館的規劃設計,分步分期推進體育館、文化館、圖書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博物館、藝術館等場館的建設,推動區的文化設施建設上規模、上等次,達到國家二級水平,盡快完善區級文化設施。
(1)2012年做好體育館、文化館、圖書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博物館、藝術館等場館的規劃和設計。
(2)2013年建設陽江高新區體育館。面積約5000平方米,投資約2000多萬元,達到縣級體育館功能。在體育館前面建設健身廣場,項目建成后,用于開展全面健身活動,舉辦大型單項體育活動,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培養更多的競技體育人才。
(3)2013年建設陽江高新區文化館、圖書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博物館、藝術館等五館合一的綜合性公共文化設施,建筑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投資約3000萬元。
區級場館的建設資金來源:爭取省市專項資金,發動區內企業和外出鄉親企業家捐款贊助,場館可冠捐款額度大的企業名稱,不足部分由管委會財政解決。
2、加快推進平岡文化中心建設。平岡文化中心建設包括平岡文化站綜合樓、平岡燈光球場、平岡文化廣場等。文化站建筑面積3559平方米,包括影廳、閱覽室、培訓室、展覽室等。主體建筑投入800多萬元,第二次裝修和配置設備預計要700萬元。2012年底完成項目建設,并按省特級文化站配套完善,創省特級文化站。文化站建設資金主要由管委會解決。
3、村(居)委會的文化室和文化廣場建設,用四年時間完成我區的行政村一級的文化室和文化廣場建設,每間文化室建筑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約40萬元),每個文化廣場面積不少于3000平方米(約40萬元)。規劃安排:2012年完成6個村委會,2013年完成5個村委會,2014年完成6個村委會,2015年完成6個村委會。村級文化室和文化廣場的建設經費采取幾個一點的辦法解決,以村(居委會)自籌為主,爭取省市支持一點,管委會補貼一點。
(二)豐富群眾的文化體育活動
1、積極組織文藝隊伍到鄉村、企業、學校的演出,廣泛開展文化下鄉進企業進校園、群眾歌詠比賽、群藝表演系列服務等文化活動。每年文化下鄉不少于30場,切實豐富全區人民的文化生活,陶冶人民的思想情操,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活動經費由企業贊助為主,由高新區商會發動組織落實。
2、認真策劃和做好2013年陽江高新區成立十周年系列文化活動。擬定陽江高新區區歌,舉行大型十年豐碩成果的書法、美術、攝影展,舉行大型文藝演出等文化活動,頌揚高新區的快速發展和幸福追趕,調動全區人民高漲的建設熱情。
3、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培育優秀企業文化、實施企業工人的文化服務工程。在較大型企業建設職工書屋、俱樂部、職工之家等員工文化設施,推動文化事業單位、文藝團體與企業建文化服務機構和服務點,豐富外來員工的生活。
4、繼續開展送書下鄉活動。發動全區干部和企業及其員工每人每年捐贈5本以上圖書,發動企業捐資購書。2012年,嘉吉糧油陽江有限公司捐贈十五萬元購買圖書,充實農家書屋書籍,進一步完善農家書屋設備,農家書屋可向有條件的大的自然村延伸。
5、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和數字電視無線覆蓋工程。建立以區為中心,服務農戶的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覆蓋網絡,逐步實現有線電視全覆蓋,提高廣播電視收看的質量和效果。
6、推進農村數字化電影放映工程。全區全面開展公益數字電影定點或流動放映,推動“一村一月一場電影”農村電影放映工程。
7、積極開展美術、書法、攝影展覽活動和書畫交流活動,提高群眾的藝術欣賞水平。開展歌詠、舞蹈、山歌比賽,豐富百姓文化生活。
五、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充分發揮我區企業優勢,加快文化體育產業發展
落實市有關優惠政策,積極扶持文化體育產業發展,努力推進文化體育產業逐步成為我區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促進文化體育與經濟的有機結合,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協調發展。
1、整合和優化資源,利用福岡工業園區大道兩側,建設旅游購物、休閑文化長廊,充分展現高新區科技產品,企業產品及特色產品。既為旅客提供休閑娛樂購物平臺,又壯大我區產業規模,提高經濟效益。
2、利用南湖國旅鳳凰湖國際溫泉度假村項目,做強我區的旅游文化品牌,推動我區第三產業發展,增強競爭力,使之成為我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服務業的新亮點。
3、發展培植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體育龍頭企業,以帶動、輻射其他產業的發展。
4、建立和完善各種文化體育行業協會,通過行業,自發地整合力量組織開發文化體育產品,做好服務和推介,增強產業的活動。
六、大力推進群眾體育活動,提高整體競技體育水平
1、堅持辦好一年一度高新區運動會等體育競賽活動,舉辦時間在10月份,主要以籃球比賽為主,逐漸發展更多的比賽項目,不斷積累經驗,要使運動會的規模越來越大,水平越來越高,以此推動我區的體育水平。
2、堅持開展具有廣泛性群眾基礎的迎春體育活動,指導各村委會舉辦群眾喜聞樂見的籃球、乒乓球、圍棋、象棋、風箏、醒獅表演、體育舞蹈等體育比賽,活躍群眾節日文化體育氛圍。
3、加快發展學校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廣泛開展“陽光體育活動”,把青少年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要求落到實處,提高青少年體能素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4、推進全民健身工程。充分發揮全民健身的設施、組織、活動、服務四大網絡作用,不斷完善社區和鄉村籃球場、健身路徑和室外乒乓球臺的功能,方便群眾就地就近參與體育鍛煉,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促進各類體育協會和社會體育組織健全。
七、加強高新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推動群眾文化素質工程。
1、大力培育高新區人文精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開展“科技之星、創業之星”“十大杰出青年”、“百佳外來工”、“十佳好母親”、“文明家庭”、“文明企業”等評選活動。舉辦素質教育論壇,深入基層加強理論宣傳教育。
2、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養。深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學習型社會建設,區委學習中心組帶頭開展“讀好書、重修養、強本領”主題活動。舉行“書香高新區”讀書活動、推進“書香機關”、“書香鄉村”、“書香企業”、“書香家庭”創建活動。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加大科學技術普及和運用,為創國家級高新區打下文化基礎。
3、倡導綠色環保生產生活方式。提高高新區商業新城建設的文化品位,推進生態文明村,綠色企業,綠色學校,創建活動。開展“生態文明”,“低碳生活”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4、提升公民健康心理素質。增強文化的教化功能和人文關懷,處理和化解好各種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舒緩社會壓力、培育公民良好的社會心理。加強新型人口文化建設、開展關愛女孩、關愛留守兒童、關愛老人等活動,樹立良好的村風、民風。
八、加大文體市場治理力度,健全文體市場體系
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加強文體市場管理,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體市場執法體制,在全區構建統一、健康、有序的文體市場體系。
1、扎實開展市場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網絡文化市場,實現網吧經營的規范化。規范音像市場、印刷市場,培育、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書畫、圖書市場、文化工藝品市場等,促進繁榮和管理的有機結合。
2、完善文體市場長效管理機制。繼續探索和創新文體市場長效管理機制,深入持久地開展“掃黃打非”工作,大力開展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使社會文化環境得到有效凈化,切實地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九、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提高文化體育隊伍素質
創新文化人才工作機制,大力加強文化體育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和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文化體育隊伍整體素質。
1、加快建立開放型的管理人才選拔任用的新機制。圍繞科學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引進和培養一批優秀人才,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文化體育管理隊伍。
2、培養體育教練隊伍,改變目前隊伍老化和缺失問題。充分發揮老一輩文化體育工作者作用,全面開展傳、幫、帶的人才培養活動,由骨干進行重點培養,造就充滿生機活力的文化體育骨干隊伍。開辦體育輔導員培訓班,幫助體育工作者更新知識,更新觀念,提高業務水平,培養更多體育輔導員。達到省市科學發展觀考核的要求。
3、成立高新區體育運動學校,利用高新區一中完善的設施為平臺,成立機構,充實力量,加強訓練,努力培養我區體育人才。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提高對文化體育事業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把文化體育建設的目標任務納入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總體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一起部署、實施,保證文化體育與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積極動員各部門關心、支持并且參與文化體育建設,努力形成黨政齊抓共管、上下協調聯動、社會踴躍參與的文體發展新局面。
(二)保證財政投入
切實發揮政府投入的主導作用,逐年加大對公益性文化體育建設性經費投入、保障文化設施的維修設備更新費用,把區文化事業經費列入財政年度預算、文化事業經費支出占區財政支出比例額不低于1%,保證其增長幅度不低于財政增長的速度。
(三)發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動員鼓勵各類企業、社會團體、機關事業單位和個人積極參與文化體育事業建設,形成財政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必要補充的文體建設投入機制,提供長期、持續、穩定的發展保障。
(四)加大宣傳輿論文化氛圍,努力打造積極向上、科學健康文明的文化。